在不同領域和專業中,關于“設計”的理解各有側重:有人強調科學性,有人著眼藝術與美學,也有人關注設計師的專業素養與職業權威。本文將從“設計”一詞的通用含義入手,歸納業內專家的經典定義,幫助讀者全面把握“設計”這一跨學科概念。
在日常語境中,“設計”一詞源自英文“design”,廣義上可理解為“構思”“規劃”“造型”等含義。無論是服裝、家具、建筑,還是平面、交互、產品……設計都是創造優質成果的第一步。在這一過程中,設計師需將對目標用戶的需求、技術可行性與商業價值加以考量,并通過反復演算與調整,將各種要素融入最終方案。
隨著時代發展,人們對設計的理解也日益豐富:有的強調“以人為本”,將用戶體驗置于核心;有的側重“創新方法”,關注如何通過科學流程提煉出可復制的設計方法;還有的從文化與社會角度審視設計,認為它承載著價值觀與時代精神。以下,我們摘錄并梳理了多位專家或權威機構對“設計”的經典闡釋,以饗讀者。
Coirul Amin
“設計是形狀、造型、圖案與花紋的框架。”
其強調設計在視覺與結構層面的整體性與組織性。
《美國大學詞典》(The 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)
“設計可解作大綱、草圖、計劃,也可指建筑、構想及工業制造等藝術活動?!?br/>該定義突出了設計既是思路的描摹,也是落地實施的藍圖。
Ken Hurts
“設計是一種迭代過程,包含多次反復檢視與并行推進的活動?!?br/>他將設計視為非線性、可多輪循環優化的創造過程。
Christopher Alexander(亞歷山大)
“設計是對物理形態最具客觀性的發現。”
這一觀點將設計與對形體與空間的深度洞察緊密關聯。
Dedi Nurhadiat
“設計是在實現想法時所制定的規劃。”
他將設計定義為從理念到行為的規劃藍圖。
Bryan Archer(阿徹)
“設計是人類在物質與精神層面需求的表達,匯聚了經驗、技能與知識,對環境的關注融入了對形式、構成、意義、價值與目的的思考?!?br/>該定義強調設計不僅體現需求,更是一種文化與審美的綜合反映。
Widagdo
“設計蘊含了多種語境價值,是文化表達的載體?!?br/>他從文化語境出發,揭示設計的符號學與社會屬性。
Dudy Wiyancoko
“設計涵蓋概念生成、數據分析、項目規劃、繪圖表達、成本測算、原型制作、結構測試與試運行等多項事務?!?br/>這一全面清單將設計視為從前期調研到后期驗證的全流程管理。
國際工業設計師協會(ICSID)
“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,呈現形式、質量、流程、服務與系統的多樣化;它同樣是塑造人類技術創新、文化動態與經濟變遷的關鍵因素?!?br/>ICSID 將設計定位為交叉學科且對社會變革具有驅動作用的核心力量。
Andya Primanda
“設計是要在紛繁信息中,挖掘出最具價值的亮點?!?br/>他聚焦設計的洞察能力與聚焦本質的價值挖掘。
Jones
“設計是改變人類創造物的行動與倡議?!?br/>他強調設計的主動性與變革性。
Soekarno & Lanawati Basuki
“設計是構成物體基礎的造型模式,如服裝的裁剪與裝飾?!?br/>該觀點更貼近傳統工藝與造型設計。
Janner Simarmata
“設計可以體現在為滿足需求或愿望而量身打造的應用程序中?!?br/>他從現代數字產品的角度,展現設計的適用性與功能性。
通過上述定義,我們可以看到:
多維度融合:設計兼具藝術性、科學性與技術性;
流程化與迭代性:從概念生成、調研分析,到規劃實施、反復驗證,每一步都是“設計”不可或缺的部分;
價值與責任:設計不僅要滿足功能與審美,更應關注文化傳承、社會價值與可持續發展;
跨學科屬性:設計思維已滲透至產品研發、服務創新、商業模式、社會治理等各個領域。
因此,我們可以將“設計”理解為:一種以系統化方法,整合用戶需求、技術可行性與文化價值,通過持續迭代來創造美好且有意義成果的跨學科活動。
在全球化與數字化浪潮下,設計的范疇不斷拓展,專業邊界日益模糊。無論你是平面設計師、產品經理、建筑師,還是社會創新者,都應在實踐中融合上述專家智慧,保持對“設計”本質的不斷探索:既要有面向未來的想象力,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執行力;既要關注細節的精巧,也要把握宏觀的使命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洪流中,讓“設計”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人類福祉的強大力量。